近日,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安防行業資深專家李仲男在參加行業內論壇活動時針對“新智能、新生態、大安全”,談談他對這三個主題概念的認識。
首先是“新智能”,我們知道在安防領域,最近概念營銷大行其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安防智能化或智能監控,首先是在在高清電視的帶動下,監控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在實現了數字化以后,產生了智能監控的概念,這一切提供了智能監控的前提。智能監控反映了社會對安防的需求,指出了監控技術的發展方向,人們期待它能夠解決傳統監控的一些不足和問題,所以說,智能監控是安防領域里面一個成功的概念營銷案例。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在進行智能化宣傳和推薦的時候,我們把這個概念用得太廣泛了,具體指向反而變得不清不楚,我們一直沒有準確的指出智能監控的定義,也沒有接受它新的內涵。各個廠家都在進行幾乎沒有差別、缺少個性化的宣傳,因此慢慢地大家也就不再去追問什么叫智能監控了,而是只把它作為一個名詞保留了下來。
然后,人工智能熱出現了,阿爾法狗現象讓人工智能的熱度迅速蓋過了智能監控,成為我們安防概念營銷的一個新的熱詞,或者說核心概念。安防技術是人工智能應用的一個重要的領域,它涉及安防技術的方方面面,或者也可以說人工智能是支撐安防技術和其他自動化技術,實現智能化的基礎技術。
這種支撐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實現功能的自主化
我們現在講智能化技術分三個層面:一是遙控,二是編程,三是智能動作。就像我們現在談到的機器人,就是一個被遙控的小車,安防里面云臺的轉化也是通過遙控來實現的。工業機器人就是一個編程控制的機械臂,我們電子裝配表面的張貼技術也是一個工業機器人,把這些編好的程序交給機器人,機器人就迅速、準確、快速地執行動作;而智能化技術最高的層次是智能動作,就像仿人的機器人,它可以自主行動,發現障礙物可以改變行走的方式。以上提到的這三個層次在技術上是逐步提升的,但是這幾個技術層次是針對不同的應用去實現的,而不是說所有的機器人都要實現自主的動作,雖然從技術的發展層面來說,自主是最高的層次。
現在,我們的機器人可以通過人工視覺來實現自主的行走,也可以通過人工觸覺使機械臂感知它要提升的物品的輕重,只是現在這些東西還都是通過遙控來實現的,如果我們能夠實現自主動作,就能使我們系統的智能化水平有一個很大的提高,使得這些安防設備和安防產品的功能有一個很大的改善。
第二、提高動作的精準性和效能
可以增強特征識別,圖像利用分析,以及搜圖等信息能力,提高識別判斷搜索的準確率和效率,提高系統的抗干擾能力。
比如說數字降噪技術,完全可以通過如今的人工智能技術得到更完備的優化。我們可以對目標分門別類、還可以進行行為判斷以及搜索圖片等,可以提高這些判斷和分析搜索的精準性和效率。
如今,人工智能中的一個重要熱點就是人臉識別,對于人臉識別到底是干什么的,現在很多人都不太過問了,似乎人臉識別已經等同于一個解決安防監控方面難題的利器,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現在大多數的人臉識別僅用于驗證的淺表層次上,但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很多的事要解決,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的技術就是人工智能技術或者說人工智能視覺。
第三、提高深度學習技術,增加預警、風險分析、預案等專家系統的決策水平
安防系統里面有很多專家系統,安防系統要逐漸從一個應急體系向預警系統轉化,要實現風險評估,需有一整套的決策系統,這些決策系統才是人工智能可以大展身手的舞臺。
通過提高人工智能水平,可以提高大數據應用的水平和價值,也可以構建風險評估體系,實現安全預警體系,破解公共安全的難題,促進和加快現代安防體系的建立。
總之,人工智能是安防系統智能化的必由之路,是支撐安防發展的基礎技術,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講安防進入了AI時代,也就是進入了人工智能的時代,這就是對我們新智能的一個基準的定義。
人工智能如果作為一個核心概念進行概念營銷,可以充分激發我們的安全需求,促進安防技術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實現新的應用模式和擴展新的市場領域。如果說智慧的天空任創新之意展翅飛翔,那么人工智能就是這天空中最絢麗多彩的畫卷。今天舉辦這個會議的意義之一,就是激發人們的積極參與的意識,迎接思想的碰撞,產生頭腦的風暴,激發創新的靈感。我希望、也堅信這個活動能夠做到這一點。
安防生態圈的改善
接下里我們談談安防生態圈。生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的生存的狀態,它的同義詞是生物圈、生物鏈,或者說是生態系統。生態本是中性的概念,但是現在大家通常用它來定義健康、和諧和環保的狀態。如果一件事情得到了改善,獲得了良好的結果,我們就可以說是建立了、恢復了生態。
實際上,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里面,生物和環境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時間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之中。因此,一個通常的、原始的自然狀態,就是一個合理的平衡的生態。
生態有大有小。地球是一個生態,一個小流域、小山村,也是一個生態,生態圈的概念或者說生態的概念可以廣泛的應用于其他的領域,比如一個行業、一個企業,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生態。社會上也有類似的叫法,比如說政治生態、文化生態等等。
總之,近年來談生態的極多,在很多的高端論壇上,生態已然成為論壇的主題概念,這說明大家重視生態的建設,但同時,它也反映出我們已經認識到現在的生態出現了問題,比如說碳循環、溫室效應等等,當然,對于生態的現狀,每個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不認為碳循環會造成地球的危害,因此,他退出了巴黎協議。
安防行業也是這樣的,很多企業在談生態,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華為就在講云生態,要建立生態發展觀等等,這既表現我們行業意識到生態的重要性,也意味著我們原來的發展觀可能有一些問題,我們需要調整,需要改變。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生態也可以理解為我們行業的一個價值鏈的關系,價值鏈理論是哈佛商學院在上世紀末提出的理論,一個企業所有的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表明,這些互相關聯的活動構成了一個總體的、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這就要價值鏈。一個企業有很多的部門,很多的功能,它們綜合在一起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和其他企業的競爭,本質上是企業總體價值鏈之間的競爭。
企業是這樣,行業也是這樣的。我們知道由于新技術,新一代新興的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等的應用,使得全球的企業和行業都在尋找新的發展方式和競爭方式,也就是說從價值鏈的觀念,新技術時代的到來,使得行業和企業有必要去完善或者說調整傳統的價值鏈,建立新的價值鏈。
大數據是建立新價值鏈的最佳方法,改變價值鏈是指在新的環境下,創造更加有價值的體系和產業鏈,這就是創造新的價值鏈。
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傳統的市場營銷中,推銷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但是在網購的時候,這個閉環就變得不是那么重要,就需要出現一個新的重要環節來代替它。
所有這些概念綜合在一起,都是說要創造一個新的價值鏈或者說產業鏈。可以實現上下游互相銜接,同層次互相補償,實現資源市場的共贏,創造共同的價值,實現利益的分享。這就是融合經濟,共享經濟,合作共贏的觀念。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安防的生態圈也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從線上到線下,從業內到業外,價值鏈不斷的延伸,并且互相交叉關聯,意味著我們安防行業的蛋糕在擴大,市場在不斷擴展。
價值觀是建立價值鏈的指導原則。
我們通常認為產品的價值就是使用的價值,其實它還包括由此引申的相關產業和服務,產生的新的產業頻次和業態,以及因為這些技術產品的應用所引起的時尚、心理、情感等等方面的擴展,我們要把這些與安防行業價值相關的內容整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鏈,才會使得我們的價值鏈由此伸長擴大,整體價值才會越來越大。
安防行業過去有一個問題,價值鏈太短太直,很多東西就只是單純的買方賣方關系,我們一定要把相關的東西都給它拉進來才行,大家可以想一下,共享經濟的價值鏈都是這樣建設起來的。
新形態就意味著我們的行業拋棄了傳統市場競爭的觀念,正在形成融合經濟和共贏發展的局面。
隨著新智能和新生態的發展,智慧城市、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新建設的應用,我們國家安防市場的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安防市場的規模也會隨之不斷的擴展,呈現出我們期待的四面開花的蓬勃景象,大安防的概念也順勢而出。“大”字彰顯了行業規模之壯大,發展勢頭之迅猛,如同大農業、大規模一樣。但是從技術角度來講,大安全的說法并不科學。
首先,安防也好,安全也好,沒有大小之分。不是說保衛黨中央的安全就是大安全,保衛老百姓的安全就是小安全。其次,大安全、小安全沒有完全嚴格的界定,我們知道2014年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第五點提出了公共安全的概念,在這個報告中明確規定公共安全涵蓋自然災害的防御,涵蓋與生產生活相關的災害系數的防控,也涵蓋由于人的惡意行為所產生的治安事件活動的防范。
也就是說公共安全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安全的體系,這個體系里面包括我們安防行業。但是在我們安防發展的起初階段,我們為了突出我們行業的特點,來形成我們自己有限的市場,并保護這個初具規模的市場,所以我們那個時候特別強調安防的特點,強調它的專營功能,有意的界定安防與公共安全的概念,好象把我們安防從公共安全里面區別開來一樣。
2015年國家九部委關于視頻監控應用的意見里面,明確的提出了編制全方位立體化公共安全網,這就是在新形勢下賦予我們安防新的定位和內涵,給它指出了新的應用領域,今年年初科技部發布的“十三五”公共安全科技創新專項中,明確的指出了公共安全可以涵蓋社會安全、生產安全、綜合保障和應用等等領域,從這些中央的文件和領導人的講話來看,形勢要求安防融入公共安全領域,更準確的說要求安防回歸公共安全體系。
這種說法可能會更準確、更科學,因為安防回歸或者說融入公共安全體系,真實的體現了社會需求的變化,應用領域的擴展,也表明了安防技術發展的方向和社會的轉變,也是在向社會宣誓,我們安防行業即將從傳統向現代轉變。這個轉變的具體表現就是因為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存在,所以要從應急體系向預警體系轉變,要由事件管控向風險管控轉變,這個轉變無疑是我們行業發展的新機遇,同時也是巨大的挑戰。
新的機遇與挑戰
什么是機遇?改革就是機遇,光有改革的方向,沒有機遇是不會成功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如果不是趕上了發達國家將勞動力向外轉移的一班車,那么可能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現在就是亞洲的小龍了,至于前面一班車,被臺灣趕上了。
現在我們的國家又面臨著一個改革的機遇期,也是一個歷史的機遇。這個機遇是什么呢?就是智慧城市。美國國家發展委員會向奧巴馬寫了一個報告,其中指出,新技術將促進智慧城市的發展,這個發展將向亞洲擴展,而且首先會在中國出現。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中國的智慧城市要落后于發達國家,但是要領先于亞洲的其他國家。這就是一個機遇,在這個結骨眼上我們抓住它,我們就能趕上。同時,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被后面的國家趕上,如果我們沒有抓住這個機遇,被后面的趕上了,那么我們就是掉隊了。安防行業就是這樣的一個機遇,我們抓住了這個機遇,迎接了這個挑戰,我們就走在了前面,誰會抓住這些機遇呢?大家可以看到華為在抓這個機遇,阿里也在抓,那我們如果沒有抓住機會就會掉隊。
所以我希望我們的行業能夠迎接這個挑戰,能夠通過深化供給側的改革來轉型升級,提升自己,來破解公共安全的難題,走向更廣闊的領域,創造新的輝煌。